查看原文
其他

新赛道、新动能、新风口:内容科技全景扫描(上)

吴奇 上海华略智库 2022-12-24



作者:吴奇(战略规划研究中心副总监)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随着5G商用开启的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技术对信息传播的改造已向纵深处拓展。作为构建全媒体体系的关键一环,内容科技已在日益丰富的应用场景中实现长足发展。在加速内容产业破除行业壁垒、走向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内容科技又呈现出哪些新兴特征?


目前,我国内容产业强势崛起,移动游戏用户量、网络视频总时长、数字音乐用户量、电竞用户规模等多项指标成为全球第一,数字娱乐和媒体业规模全球第二。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人民群众对数字内容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加,我国内容科技行业将迎来新的增长点,发展前景广阔。


概念的提出


2019年7月,人民网发布《深度融合三年发展规划(纲要)(2020-2022年)》,首次明确提出了“内容科技”的概念,并提出要成为“内容科技(ConTech)领军企业”的发展目标。


围绕内容主业,人民网就技术赋能内容运营、内容风控、内容聚发做了具体描述,同时对自身的技术产品、数据产业、资本运营等业务模块做了前瞻性谋划。



同年9月,由人民网主办的“中国内容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拉开帷幕。大赛历时4个月,在北京、深圳、成都、西安、苏州、厦门等地同步进行。



从厦门全国总决赛的获奖项目来看,参赛项目主要涉及人工智能与内容生产、风控、分发、运营应用;5G、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内容产业升级和内容产品创新;技术赋能各行各业的内容场景等。



之后,人民网与厦门市政府开展联动,除了将未来五届“中国内容科技大赛全国总决赛”落户厦门外,还就共建人民网内容科技产业园达成战略合作,产业园落地厦门湖里区海峡新岸•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形成政企合作、以赛促产的生动案例。



无独有偶。同年12月,腾讯 ConTech 技术大会发布《2019-2020内容产业趋势报告》,其中提出:5G推动内容产业变革,带来四个革新机会,即创作革新、交互革新、体验革新与载体革新。


同时,5G+物联网有望推动更多的终端设备“媒体化”“联网化”“可视化”并有效结合内容供应方,一同打造适合不同终端场景的全新资讯内容形态和生产模式。



2020年3月,人民网发布《2019·内容科技元年白皮书》,就“内容科技”的概念给出明确定义:


内容科技(ConTech)是指以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内核,重塑内容产品的生产与消费链条、内容产业的组织与分工模式,包括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等在内的一系列数据与信息采集、存储、加工、传输的新技术,这些技术催生了内容产业领域的新应用、新服务。



内容科技的主要特征

近年来,内容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总体呈现出以下六大特征。


第一是社交化。自古以来,知识生产一直是内容生产的核心,从“绝地天通”式的人神交感到文明时代的阅读书写,知识的占有和传播的边界形成社会阶层天然的区隔。技术对内容最深刻的影响之一,就是通过重构社交场景填平知识传播局限所带来的社交鸿沟。


当前,新的互动模式和互动产品,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内容生产和传播活动中的一个个节点。基于用户关系进行内容生产交换的社交媒体日益强势,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技术平台建设中,也都十分重视社交媒体内容分发。


2017年,有一则爆款出圈的著名事件——新华社官方公众号以诙谐的“刚刚”体与广大网友一起制造了互联网广场狂欢。至此,微信公众号“写留言”功能在权威官媒的引领下,被自媒体时代的民间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腾讯医典”“好奇博士”“混子曰”等知名科普类、娱乐类公众号,以微信后台数据可视化为依托,对社交场景做了新的尝试,用户粘性也大大增加。



第二是移动化。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内容产业带来了极大的赋能效应,也影响着舆论环境和媒体格局。


如近年异军突起的“财新网”,得益于移动互联网为采编分发带来的灵活性,虽以时政、财经等内容为主体,却文风通俗,基于FEED流界面设计,采取扁平化的内容架构,根据用户订阅、追问、分享来调整内容供给,多平台分发形成了巨大影响力。特别是“财新app”的上线,让移动端用户随时随地享受高质量的财经新闻服务。


其中,如独家财经报道和权威深度调查、全球金融资讯、200多家财经名家专栏文章,涵盖企业、人物、股市、宏观经济等财经领域的高端数据库等,均为其突出亮点。



又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年推出基于 5G+4K/8K+AI 等新技术的“央视频”客户端,作为“台网并重、先网后台、移动优先”战略实施的抓手。


东京奥运会期间,央视频全频道奥运赛事和资讯的点击量总计超过惊人的20亿人次;近期重磅打造的新媒体IP“央young之夏”节目实现超过5个小时的不间断直播,这在PC时代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第三是视频化。视频内容作为“所见即所得”的最佳选择,其接受门槛低,更容易唤起用户的情感反应。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相关技术的发展,更多机构和个人得以进入视频生产传播领域。


2016年以来,我国移动网络直播出现井喷式增长。淘宝、拼多多、小红书等平台已经历多次技术迭代,薇娅、李佳琦、雪梨等头部KOL脱颖而出,创造出新的内容价值商业转化模式。


2020年4月1日,薇娅直播间卖火箭上亿网友围观,定价4000万的五架火箭几秒钟之内全部售出,此类现象级的电商营销事件背后,正是内容科技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和网络条件作为强有力的支撑。



此外,近几年兴起的网络短视频,抖音、快手、哔哩哔哩已经成为用户使用时长的强有力竞争者。


根据2020年数据显示,抖音日活用户超过4亿。众所周知,抖音以其强大的人工智能算法精准抓取用户画像,并在视频内容分发方面实现深度应用,为内容供应者的流量变现提供了技术支撑。



第四是云端化。云计算作为一种模型,可以实现随需应变地从可配置计算资源共享池中获取所需资源,使管理资源的工作量和与服务提供商的交互减小到最低限度。


云计算还能够提升内容生产的灵活性、协同性和效率;能够更精准地定位用户需求,提高内容、广告分发的个性化、准确性。


如新华社基于“现场云”移动采编平台,记者拿起手机,打开“现场云”App就能发起直播,通过文字、高清图、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报道,实时、全面、深入、生动地展现新闻现场的全貌。


入驻机构可以轻便地将直播H5页面放到自己的渠道和终端上,为受众提供直播态的新闻产品。


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新华社基于“现场云”平台并结合“媒体大脑MAGIC”,批量生产出聚合类新闻视频。3天推出390余条视频报道,在新华网客户端上的浏览量近2000万。



第五是数据化。算力、算法和数据,是当下新技术生态的三个支点。随着各领域数据量的不断增长,数据的价值凸显。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将数据作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生产要素之一。


当前,几乎所有的新媒体、融媒体都会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内容分发,实现内容产品的千人千面,建立内容与用户兴趣之间的精准连接。转型中的传统媒体也在加快打造大数据为支撑的融媒体技术平台和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内容精准传播。


大数据在网络营销领域有着更广泛的应用,如火烧云数据与哔哩哔哩合作,就哔哩哔哩的品牌流量数据进行精准分析,这样就可以很快得出与竞品的差距,为品牌方决策是否投放营销资源或制定超越竞品的营销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第六是物联化。在“万物皆媒”的世界里,一方面,生产传播内容的主体泛化。过去,媒体内容生产传播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组织才能实现;而现在,一家普通企业也能够建成自己的融媒体中心,普通人也能通过各种内容平台制作发布自己的作品。


另一方面,内容载体泛化。二维码的发明使场景跨界成为可能,各种联网的有形或无形的设备和场域都可能成为内容产品的传播载体,内容的传播空间大大拓展。


如作为全新的生活圈媒体,丰巢互媒瞄准用户取快递的场景,深度挖掘住宅、写字楼、商圈、校园等生活场景的广告价值,帮助广告主打造高效触达的热点营销。



如在东京奥运会期间,百度与丰巢的强强联动引爆关注。搭载热点盛事,百度投放了一批以“上百度APP,看奥运健儿独家内容”为主题的限定版“品牌柜贴”。



由于时值暑假,线上观赛的主力为年轻的Z世代人群,他们的生活轨迹相对集中于社区场景,同时又有着网购和取寄快递的刚需,百度选择了北京部分中高端社区内的主干道点位连续上刊1个月,刷足了存在感。


又如在建党100周年期间,全国各地纷纷依托地标性建筑展示“灯光秀”。以建筑为内容展示的载体,综合全息投影、裸眼3D、数字多媒体等技术,为党的百岁生日献礼。



参考文献:
赵子忠、李明毫:内容科技的主要特征与基本结构,新闻观察(2020)
喻国明:内容科技:未来传媒的全新生产力,教育传媒研究(2020)
文中新闻资讯、案例及图片均来自网络。


—— e n d ——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竞逐商业航天:海南文昌的赢家策略【原创】"百强县"如何炼成:华略智库解码县域经济发展(下)【原创】"百强县"如何炼成:华略智库解码县域经济发展(上)【原创】区域一体化中的“镜像城市”:东莞给嘉兴哪些启示?(下)【原创】区域一体化中的“镜像城市”:东莞给嘉兴哪些启示?(上)【热文】上海、浙江的干部,究竟强在哪?【热文】任泽平:苏州为什么成为最强地级市?【热文】上半年各省财力比拼:广东霸榜,苏浙沪鲁你追我赶【热文】中组部笔杆子徐文秀12篇美文,篇篇经典!【月刊】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华略智库8月刊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